久游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14|回复: 1

孩子游戏上瘾推窗自杀:做对三点,孩子回归现实

[复制链接]

1

主题

1

帖子

3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3
发表于 2022-12-8 08:14:4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初次接触小明,感觉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——读书声音很洪亮;
不懂的题目也会主动找老师请教;在没有明确职务的情况下,主动担任体育委员、语文科代表……
但是在一次离校返校后,小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——所有的积极主动都不复存在,甚至连课堂都不能专注,总是走神……
与家长沟通完孩子的情况后得知,在家期间,家长因口角愤怒地夺走了孩子的手机,并且摔得粉碎。
由此,孩子在家表现出各种不配合。


手机本就不是孩子的标配物件,为何当手机不在身,孩子竟会出问题呢?
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孩子早就迷恋上了手机。


小手机,大危害
近些年,因手机成瘾问题酿成的悲剧不在少数:
广西南宁12岁男孩因父母制止其玩游戏没收手机,孩子从楼顶跳下,不幸身亡;
湖北武汉的小五,成绩一落千丈依然玩手机,被母亲训斥:“天天玩手机,你真的是无能!”话音未落,孩子推窗跳下;
因长期熬夜打游戏,17岁少年多病齐发,命悬一线……


轻则散财,重则要命,这就是一部手机的对于孩子的杀伤力!
小小的一部手机,竟然可以酿成如此大的悲剧,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
1、手机游戏真的很好玩
我有一些同学在毕业后去了游戏公司,聚会时总会吐槽一下游戏的设计机制,这个机制就是要让你不断地陷入进去,不断地去通关打怪。


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,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,他设计了“斯金纳箱”,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解释了上瘾行为。
在这个实验里,斯金纳把很多鸽子放在笼子里,留出一个可供进食的小孔。
他每隔15秒放一些食物在进食孔,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鸽子的行为变得很诡异。


有的鸽子形成了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;
有的鸽子反复将头伸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;
有的鸽子呈现上举动作;
有的鸽子头和身体呈现出了钟摆动作……
后来,他把食物投放间隔拉长到了一分钟,过一段时间再去观察鸽子,发现它们的行为更加夸张——它们会继续沿用之前的方式,但是更加疯狂,尤其是发现自己这么做完之后,进食孔还是没有食物出现的时候……


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,像极了斯金纳的鸽子,他们相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——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。
因为这种奖励的不确定性,他们总是幻想:再玩一局,一定能赢!所以,沉迷网络无法自拔。
2、亲密关系的替代
看到一个12岁的男孩沉迷网络游戏,辍学将近一个月,当被问及为什么玩游戏时,孩子的一句话戳痛了多少父母的心:“因为爸妈不在家,我很无聊,就只能玩游戏!”

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也是孩子们的精神伙伴!
当他缺乏这样的亲密陪伴,就会一直寻找,有些孩子的替代品是偶像,有些孩子的替代品是恋爱,有些孩子的替代品是网络游戏……
3、现实中自我满足感的缺失
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、科姆斯与哈达韦的“老鼠乐园实验”,值得我们深思!
在实验中,一组老鼠住在豪华的乐园,另一组老鼠则住在拥挤且与外界隔绝的笼子里。
同时给两组老鼠提供掺吗啡的糖水和普通自来水。
实验发现,住在笼子里的老鼠喝吗啡水的频率,是住乐园老鼠的16倍。
这说明,孤立隔绝的环境会诱发极端的适应行为。实验到这里并未结束!


无论是笼子组还是乐园组,只供给吗啡水,57天后,所有的老鼠都染上了毒瘾。
接着再同时提供自来水和吗啡水。结果出人意料,留在笼子里的老鼠继续饮用吗啡水;
而乐园里的老鼠,即使已经吗啡成瘾,也不去饮用含吗啡的水。
实验似乎在向我们暗示:当人或动物所有的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,是不大可能对一种物质成瘾的。
即使成瘾了,其戒断症状也并非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难以忍受!
陷入手机网络的孩子们,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我满足感,所以只能继续寄托于网络游戏!


戒隐,为何知易行难?
51岁的郑立书骑行大半个中国,想要拯救沉迷网络游戏12年的儿子,却以失败告终!


既然知道了孩子为什么对游戏上瘾,按说应该很容易帮助孩子摆脱这样的困扰,可是为什么明明知道,却难以做到呢?
1、手机APP的正向强化
纪录片《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》采访了众多互联网行业的高管和技术人员,他们表示手机app设计初衷就是获得注意力。


事实证明,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很明显,很多人,尤其是没有辨识度的青少年的注意力,成功被吸引。
2、脑神经的成瘾机制
有研究者通过对网络成瘾者的大脑扫描发现,无论是手机游戏成瘾者,还是毒品成瘾者、赌博成瘾者,他们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状态是雷同的,都属于物质成瘾的范畴。
网络游戏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,而多巴胺的增加,使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状态。
这样的愉悦感愈加促使孩子想要继续投入到游戏过程中。
绍兴11岁的少年,也是因网络游戏与家人发生冲突,最终从11楼跳下。
命运之神的眷顾,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,却不幸落下了残疾。
然而,身体的残疾并未影响到他脑部的神经机制,出院后,他依然网瘾如故!
本应是带来更加舒适生活的高科技产品,却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拦路虎,让多少家长痛心!


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
现代化的生活,无论是网络还是手机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。
如何让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得力工具,而非玩具呢?这需要我们家长为孩子们保驾护航!
1、接纳孩子本身,无条件地爱他
接纳孩子,无条件地爱孩子,就是要让他任意遨游网络世界吗?
并不是!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,并不是无条件接纳他的行为。
而是无条件接纳他这个人:他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,可以有自己的情绪,可以有自己的想法!



哪怕别人的观点、情绪、想法与他不同,他也可以拥有这些!他也是值得爱的孩子!
比如他对网络游戏的热爱和渴望,他可以有这些热爱,也可以有这些渴望,甚至可以有规划地去游戏!
我们对孩子情绪、想法、观点的无条件接纳,就是无条件的爱!
2、寻找瘾的替代品:高质量的亲子关系
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,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,可以为自己负责,成为想成为的自己。家长的作用就是陪伴和适当的引导,而非控制孩子。
在这样的理念下,营造高质量的亲子关系,则是协助关系。


下次孩子再出现沉迷手机游戏的情况,不妨试试这样说:“爸爸妈妈发现你最近总是沉迷游戏,不是很有精神的样子,发生了什么,你遇到了什么困难?能和我们说说吗?”
这样的沟通方式,站在了孩子的角度,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,孩子不会感受到压迫感,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!心灵在现实中有个安身立命之地,便不会向网络寻找归宿!
3、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在电影《垫底辣妹》里,女主的妈妈就给了孩子这样的底气:无论我做了什么,我都是有价值的!
高三的女主,补习班上了一轮又一轮,但成绩依然垫底,难过到崩溃大哭时,妈妈告诉她:“如果觉得太累了,放弃也没关系哦,你已经很努力了嘛。”
女主执意不肯交出抽烟朋友名单,妈妈告诉她:“这孩子不想背叛朋友,真是好孩子。对于这样什么都不说的女儿,我深感自豪。”


无论孩子做了多么荒唐的事情,妈妈总能从中发现孩子的价值所在!
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自我价值,就不会舍近求远地去网络中寻觅价值感!
不妨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,去肯定孩子的价值吧!
其实,网络并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。父母只要全然地接纳孩子,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亲子关系,并去肯定孩子游戏之外的价值和意义,游戏就不是亲子间的障碍。
孩子也会在安全、温暖的氛围里,慢慢由网络世界,回归现实生活!
当然,如果你没有把握可以把孩子从游戏世界拉回现实生活,那么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,才是更有效的策略。
<hr/>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3

帖子

5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5
发表于 2025-3-19 18:45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好帖必须得顶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久游网

GMT+8, 2025-4-9 09:17 , Processed in 0.369283 second(s), 5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